5年前的某日港股配资平台,原贵州省副省长王晓光正躲在家里的卫生间往马桶里倒茅台酒。他想抢在纪检人员调查之前,销毁掉这些收受贿赂的罪证。
普通人抢十次也买不到一瓶的茅台,王晓光家里竟有4000瓶。他肯定很后悔,为什么当初要收这么多的茅台?以至于自己躲在卫生间倒的手都酸了,仍未销毁尽。
落马后,他的妻子形容家中的茅台多到“扔也扔不掉,喝也喝不了,送也送不完,倒也倒不尽”。
1个月后,王晓光落马的余波冲击到了茅台镇,牵扯到了茅台集团的董事长袁仁国。
经调查,袁仁国曾利用职权之便给王晓光的亲戚批了4个经销商的名额,让他的亲戚7年躺赚了4000万。
随着调查的深入,办案人员发现董事长袁仁国的贪污问题比副省长王晓光还严重!
40名办案人员在他家清点了一天一夜,找出黄条、珠宝、名表、字画、象牙共计1588件及铺满桌面的人民币、美元、英镑若干。调查每件赃物来历的卷宗,整整有100多本。
令所有办案人员大跌眼镜的是,袁仁国的众多赃物中有一个重达5斤、用纯金打造的宝鼎。看过的人都说:“青铜鼎看过很多,纯金鼎还是第一次看到。”
据袁仁国交代这鼎是一名经销商送的,目的是请他多批一点茅台酒的配额给他。
在市场上,多拿一吨茅台酒可以多赚两三百万。袁仁国成了经销商眼中的财神爷,每天办公室门口门庭若市,很多人拼了命地巴结他。
收受礼金还只是袁仁国贪污的冰山一角,他搞钱的大头是借用妻儿之手,在市场上倒卖茅台,赚了2.4亿的差价。
掌管茅台酒销售网络长达18年的袁仁国因此落马,被判无期徒刑。
近日,67岁的袁仁国被证实病死于狱中——他本该被作为茅台酒厂的英雄而载入历史,但现在他却带着无限的悔恨,死在了监狱中。
2、
外界评价说,茅台酒能有今天的市场地位要感谢两人,第一个是改良了茅台酒的季克良,第二是组建了销售网络的袁仁国。两人一内一外,把茅台抬上了“茅王”的宝座。
袁仁国和老董事长季克良不同,他是土生土长的茅台镇人,19岁便加入茅台酒厂任基层的制曲工。
制曲工作是厂内最苦的工种之一,要顶着高温和粉尘在车间内干活,时间久了会对健康造成损害。
幸好袁仁国为人聪明勤快,深得领导青睐,他每隔2~3年便会升迁一次,仅用了16年的时间,就从基层的制曲工升到了副厂长。
1994年,随着市场经济的确立,茅台酒厂也开启了市场化转型,销售渠道从过去的糖酒公司包销改为面向市场自销。
茅台酒名气虽大,但很难在短时间内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竟被五粮液压着打了好几年。到了1998年,茅台酒销售额滑落至全国第11名,很多人在问:“国酒”究竟怎么了?
在茅台酒最危险的时刻,袁仁国临危受命,出任销售总经理,负责开拓市场。他找来11名亲信,组建了一支“敢死队”,许诺销售不达标,立刻辞职。
短短两年内茅台酒厂的经销商从146家扩张到了2000多家,销售网点遍布全国,袁仁国成功带领销售团队,为茅台酒拼出了一条条销路。
2001年,袁仁国因功晋升股份公司董事长,成为二把手。10年后,季克良宣布退休,把集团董事长的职务交给了他,茅台酒厂进入了“袁仁国时代”。
3、
袁仁国管理期间,茅台酒从名酒变成了“理财产品”,一瓶出厂价900多元的飞天茅台,在市场的炒作下卖到了2800多元,丰厚的利润为腐败埋下了空间。
有传言说,从茅台酒厂里驶出的货车上不一定装的是真茅台酒,因为真茅台酒早被高管私分掉了。
茅台酒厂有个不成文的规定,凭借高管的批条可以私下拿到数量不等的茅台酒,具体数量和高管的层级挂钩,袁仁国一张批条能拿到1吨的酒。
茅台镇上有不少倒卖这些批条的掮客,他们会主动与外地客商攀谈,寻找商机。拿到批条后,走私的货车会趁着黑夜进入厂区,偷偷运走真茅台。
这个传言半真半假,突出说明了茅台酒厂管理混乱,批条成风的陋习。
有不少人靠着这些不正当的手段一夜暴富,茅台经销商的数量也从2000多家增添到了3200家,但茅台酒的产量并没有提高,僧多粥少的情况进一步刺激了经销商为了多拿酒而走后门批条的动机。
袁仁国落马后,茅台重新审核了经销商,清除了钻营走后门的害群之马,经销商数量又从3200多家缩减回了2000多家,恢复了供需平衡。批条的潜规则也被禁绝,茅台镇的掮客们也跟着失业了。

参考资料:
纪录片《国家监察》
《段永平投资问答录·茅台篇》雪球
《茅台袁仁国狱中去世:成败皆因经销商,曾收5公斤金鼎》腾讯棱镜
《激励与掌控:公司制力的中国故事》郑志刚
《最高检揭“袁仁国案”:受贿黄金制品等1588件,40多人清点一天一夜》红星新闻
《贵州茅台原董事长袁仁国狱中去世港股配资平台,曾因受贿1.13亿被判无期》澎湃新闻